第1步:先用免费工具测AI率
先用学校用的同款系统(Turnitin、知网、格子达)检测,明确当前AI率数值。
第2步:AI痕迹最明显的3个位置
1. 引言与结论:套话多、逻辑跳跃,先用“同义词替换+数据补充”法:把“随着科技飞速发展”改为“根据2024年工信部数据,行业规模年增18%”。
2. 文献综述:AI常把多篇文献简单拼接。手动把3篇文献观点合并成一段对比,并加入自己的一句话评价。
3. 方法论:AI描述过于通用。补充实验设备型号、采样时间、软件版本号等细节。
第3步:3个免费改写工具
使用方法:把高AI段落粘进去→选“正式+学术”模式→手动微调专有名词。
第4步:插入人工痕迹的3个小技巧
- 手写批注截图:用手机拍下纸质文献的划线批注,插入到Word中,并加一句“如图2-1所示,笔者在页边空白处记录…”。
- 增加调研数据:哪怕只有5份问卷,也把原始数据截图放附录,正文引用“根据笔者2025年3月线上问卷(样本N=5)”。
- 加入“写论文过程的反思”:在“研究局限”里写“第3章初稿依赖AI生成,后经与导师3次面谈后补充实验”。
第5步:最终检查表(打印出来打钩)
- □ 引言里至少出现3个年份或具体数据
- □ 每个引用后面都有一句自己的评价
- □ 方法论里出现设备型号/软件版本
- □ 全文超过5处第一人称“笔者”
- □ 参考文献≥20篇,其中5篇为外文
常见问题(FAQ)
- Q1:AI率降到多少才安全?
- 国内高校普遍要求≤10%,个别985要求≤5%。保险起见,降到8%以下。
- Q2:反复用AI改写会不会被识别?
- 会。AI改写2次以上会被标记“机器循环”。正确做法是:AI初稿→人工补充细节→再检测。
- Q3:导师说“一看就是AI写的”怎么办?
- 立刻补充一手材料:实验照片、访谈录音、问卷原始数据,并在下一版标红新增内容发给导师。